创新带来惊喜,“331”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和执行,结合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创造探究条件为教学开展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校一直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有积累、有反思,下面我将从经验总结和教学改进措施两个方面做“331”教学实践分享:
经验总结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课堂内容应达到的目标以及应发挥的作用。设计“331”教学,就是要创造条件选择一些适当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同时,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思维习惯,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
在准备一节课时,首先要读透教材。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的制定学案。比如,一些简单的问题,结论一目了然,我们就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采用“331”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问题的设置尽量要有启发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举例要适当,不能太难懂、太抽象。否则,后面学生就会浪费时间理解题意,不利于把握重点。只有举例恰当、引导贴切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究、发现。因此,备课阶段要把握学生特点,尽量举出更好的例子,设计好引导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
在“331”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诱导问题的设定、学生探究思考学习过程的开展之后,还需要通过疑难解答的教学实施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解答课堂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疑难解答过程的进行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梳理和条理化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实现疑难问题的解答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课后习题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练习的设计布置应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进行,遵循顺序性、典型性、多样性、针对性原则。也就是①以“双基”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功;②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③有助于学生归纳和系统掌握所学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等方面来布置课后习题。
改进措施
“331”教学也具有它的局限性,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不能全面照顾到。由于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严重的甚至会削弱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借着讨论名义合法聊天的现象。对此,我们将采取优化小组成员配置来最大程度解决这个问题,分组时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确保能够最大程度地解答设置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331”教学挑战性大,在教学开展过程中,经历挫折是很难避免的,如果教师的引导不适当,是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331”教学的教学过程的驾驭是很困难的,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要求很高,如果课堂组织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既要舍得放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同时也要走动式教学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到放管结合,优化课堂管理。
总之,“331”课堂是“活”的课堂,教师要灵活多变,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其灵魂,不断将其完善。我们有理由期待它能开出更美丽的花朵,惊艳所有人。
上一条:宜良县第九届教学课例大赛初赛——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宜良校区赛点纪实
下一条:【师生话衡实——教师专栏】王雪媛:且行且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