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语言规范
语言表达是班主任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语言表达,就是把自己内在的思想、情感、知识、要求等转化为语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不仅领会,而且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受到深刻的感染。班主任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语言能起到鼓动人心、激励学生的作用。班主任温暖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可以沟通学生的心灵,增加师生间的理解和互相支持。相反,有的班主任语言单调乏味,内容空洞,尽管也有教育学生的良好愿望,但由于语言欠佳,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要注意提高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要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鼓动家、宣传家。
班主任语言艺术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规范性
语言艺术的规范化要求,是指班主任的语言要符合语言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要确切地使用概念和术语,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科学地得出结论。遵守遣词造句的语法和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班主任的语言要符合人民教师的道德规范,决不能出口污秽,误人子弟。要注意选择恰当的语言,避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和可能引起误解的语言。班主任语言要适合于语言本身的规范,要说得明白,说得简练。语言要重点突出,详略有致,不能带病句。有学生曾统计过一位班主任的口头语,一节班会课讲了200多个“啊”和120多个“这个”大约耗费6分钟时间。这种语病,拖泥带水,冗长无味,学生就会不知所云,不得要领,常常导致学生的精神疲劳。
二、针对性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语言去做不同人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在说话时,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因事而异、因地而异,决不能干篇一律,用一个调子,说一样的套话。
首先,因人而异。班主任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和形式。面对高中生,讲话时间可长些,思想要深刻,逻辑要紧密。对领悟快、自尊心较强的同学,言词要含蓄、委婉,采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对自卑感强,思想敏感的同学要多加鼓励,热情和蔼,多肯定他们的长处。对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学生,语言则应当严肃尖锐,直截了当。
其次,因时而异。常言道:“打铁看火候。”班主任言贵精当,更贵时机,应精心选择“契机”,择机而发,因势利导。在新学期开学之初, 学生有新目标、新打算,希望班主任能够给予指导性的帮助。这时,班主任主动找学生谈话能够起到较好效果。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要及时谈话, 目的是为了制止事态进一步发展。但如果当事人情绪激动,不冷静时,可先进行冷处理,待当事人冷静后,再选择时间谈话。如果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心情烦闷、情绪低落,班主任要把握好时机,及时给予帮助。
再次,因地而异。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时,要根据谈话的内容和要求, 认真考虑选择谈话的合适地点。有的谈话应该选择去僻静处与学生单独谈;有的可以利用课余、课外在公共场合与学生漫谈;有的为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要找一个安静且严肃的地点谈话,以利于学生思考。班主任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畅所欲言,从而提高谈话的效率。
一般而言,在公众场合下,不要点名批评学生的缺点。让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种做法,会使学生产生怨恨,觉得班主任太不给他留点做人的余地了。
三、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班主任通过自己的语言,把某种情感传达给学生,并引起相同的情感体验。有人说:“思想教育是一门说理的艺术。”教育有“理”的教化,也有“情”的感化。教师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亲其师”自然“信其道”,班主任应善于通过诚挚和强烈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火花。教师应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真棒”“你可以”“有进步”等。少用消极性语言,如“你真笨”“你算完了,就这个样子了”等语言,这些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的语言,有时会像一根毒针一样深深扎进学生的心上,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失去进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