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实师德三种境界
云南衡水中学师德修炼系列(二)
河北衡水中学建校64年,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子,连续14年上百名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学校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离不开有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作为河北衡中的分校,云南衡水中学应该秉承河北衡中的办学精神,扎扎实实的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构建师德的三种境界。

图为张建平执行校长在办公
一、爱,师德的基础
2014年9月9日,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强调,在师德建设中注重“爱”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老师的爱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爱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这是教育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初一年级学生早读
二、诚,师德的核心
诚是诚实、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体现,更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准则和底线。
中国古代教育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其基础是诚。“为人师表”、“要做学生的表率、楷模”、“身教胜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当首先做到,都是诚的体现,这些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包含深刻的教育教学规律和道德要求。
并不是让教师做给学生看,并不是课堂的“表演”,教师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应当体现在教师的生活各个方面,所谓“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作楷模”。
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其情动于中而行于外的自然流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优秀的表现,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影响。
三、忠,师德的最高境界
忠,建立在爱心和诚信的基础之上。教师有了对教育、对学生的仁爱之心、诚挚之心,就比较容易建立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从道德认识上升到道德信念,从而树立起忠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献身的高尚道德追求。这是一个优秀教师的毕生信念和奋斗目标,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首先要树立忠于祖国的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并为此而献身的高尚道德情操。
其次要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在平凡的小事之中。衡实的老师们默默的耕耘在教育工作的第一线,他们每天早上6:00起床,6:30查学生宿舍,管理学生整理内务,6:55到教室带领学生激情早读,每天早上五节课,下午四节课,老师除了在教室上课,其余时间均在备课室备课、批改作业、写教学反思。下课时间对学困生耐心辅导。晚上9:30查学生晚休到11:00。老师们的工作时间每天在14小时以上。正如衡实教师写的“五湖四海聚一块,大家一起High一High。早晨六点爬起来,语文英语读出来。整碗米线甩一甩,抖擞精神忙起来。一二三四五节课,天文地理轮番过。六七八九十节课,政史地生不错过 ”。他们为了学生成长,甘于寂寞,奉献自己的青春,用他们的真诚和献身精神,不断地丰富和诠释衡实人的精神内涵。
爱心是教育的本质和出发点,是树立良好师德的基础。诚心是教师师德的核心和具体表现。它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是教师道德感情的发展。忠心是教师忠于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为教师事业奉献终生的信念,是师德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