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实教师工作经验谈:课堂上,让学生“复活”
课堂上不让学生说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学生不说话的课堂不是好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近几年本人多次对教改取得良好效果的学校进行考察学习,如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洋思中学等的学习和教学中的探索与改革实践,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用一句白话说,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复活”。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把很多学生教成了木头,这种状况目前在很多地区的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的课堂上依然严重存在,要想切实进行素质教育,对许多老师来说,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必须让学生“复活”!

张卓然老师近照
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粗谈几点经验。
一、相信学生的智力
学生并不比老师傻。高科技时代,老师不懂的、不精的很多技能却已被学生从课堂外的多种渠道熟练掌握和运用,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提示我们,在学校里,在有老师引领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也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学生有学生的聪明才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此,要想把学生教好,首先老师应相信学生有足够的智力能学好,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复活”的最基本思路。
本人在课堂上之所以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源就是相信学生的智力并不低于老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五个学生,也可能顶个老师。老师所想不到的解题之法完全可能被学生想到,老师所用不到的语言完全可能被学生用到。所以,要想教好学生,老师首先应相信学生的智力,从而想方设法在课堂上让他们“复活”,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学得更好。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反过来要表达的意思是,老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对某个科目某项内容有了兴趣,学生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本人上课总是努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复活”。
近些年,本人一直研究“大语文”教学,尽管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本人的“大语文”教学实践名不副实,但可以理解的是,“大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很好方法。举个例子说,《我有一个梦想》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学习过程中,本人继续移植“大语文”教学思想,教学中既有宏观介绍,又有微观探究,还有学生个人才艺展示,既有效地学习了知识,又进行了实践,并确保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保证了学生在语文课上“复活”。
三、调动学生的热情
漠视学校教育,漠视课堂教学,漠视文化知识,是近些年越来越严重的学生问题。但学校教育要继续,课堂教学要继续,文化知识的学习要继续,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克服学生对学习的漠视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活”起来。
本人在课堂上非常重视调动学生们的热情。如学习诗歌,一是借助影像引导学生进入诗的艺术境界中,二是朗诵示范引发学生对诗意美的感受,三是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我。再如学习演讲,一是借助影像重温演讲实况,二是由学生演讲。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学生很好的回应,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保证了教学效果。

张卓然老师的课堂
四、鼓励学生的实践
如上所述,学生在课堂上有兴趣有热情,这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可以检验真理,也可以于锻炼中增强人们的实际能力。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实践。毋庸讳言,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即使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难免昏昏欲睡。如何使学生“复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写。只有动起来,才能确保他们在课堂上保持清醒才能确保教学任务更快更有效地完成。
本人在课改实践中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案学案设计得多完美,不是课件制作得多好看,而是确保了每节课都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去思考,去探究,去归纳,于实践中完成一个个课题,从而较有效地完成了每次课堂学习任务。
五、调教学生的方法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持久地“活”,仅凭老师讲得好,或者怒目而视的提示,大声呵斥的威慑,都是难以达到目的的。怎么办?调教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文说过,让学生动起来,而怎么动起来却是一大难题。本人的经验是:分组探究。小组成员进行探究并互相监督,互相提示,有问题都负连带责任,不停地想、说、写、问答。每节课都涉及若干问题,由各小组探究完成。探究中允许学生谈笑,指手画脚,山南海北地说,但最终要求把答案落实到书面上。探究中允许学生“胡说八道”,但要有根据,不允许说“不会”,否则另加任务以示处罚和警告,并且每个组不能总让一两个人回答问题,否则其他同学受罚。这样,即使那些没信心的、懒散的、内向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参与研讨并回答问题。实践表明,这样可以较好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存活”。
六、增强学生的能力
自卑、消极、懒散、无知,是学生上课死气沉沉的几大主因。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复活”,就必须竭力增强学生的能力。学习思考,学习表达,学习探讨,学习审题、解题、整理答案,于综合性的学习中,培养、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人的经验,就是在课堂上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每节课不间断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每节课都给足学生思考探究时间,于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像经过风吹雨打的小鸟的翅膀的力量一样不断增强。课上不再总是依靠老师的讲解这根拐杖,而是一遇问题首先思考,然后探究,然后归结,而大部分问题都可以解决得挺好。
事实表明,学生在课堂上“活”了,能力就强了,反过来说,学生能力越强,在课堂上就越活,逐渐形成良性反应。

激情投入的张卓然老师
七、肯定学生的成绩
让学生在课堂上“复活”,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每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无论解决的好赖,与“标准答案”有多大差距,都应首先肯定学生的成绩。这样,会使学生受到鼓励,更有信心,更有兴趣,更加努力,于是,在课堂上更“活”,问题解决得更好。
本人日常教学中,总是注意肯定学生的成绩,即使某些学生只能解决一个问题的十之二三。一而再,再而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强,表现得越来越“活”。
综上所述,要想上好课,就得让学生“活”起来;只有学生活起来,才能保证课堂的活,才能上好课。所以,老师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