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目前我国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而这3000万人中大部分是在校学生。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估计:目前有30%以上的学生患有“心理综合症”,这么高的比例不得不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和警惕。面对当代中学生日益普遍并增多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何使心理学为大多数学生服务,使更多的学生从心理学中受益,更好的“调节自我,善待他人”呢?作为心理学应用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逐渐成为指导人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学校心理咨询室,即向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场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以人格为前提的真诚相谈的地方。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共同实践,最终使学生自己进行正确选择,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我校心理咨询室成立于2017年11月,预计咨询功能室包括:办公咨询室、宣泄室、沙盘室及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功能包括:
(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小团体治疗辅导、心理训练等并开展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拓展活动,指导学生自助,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档案。
(二)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开展学生成长关键期和关键点的指导工作,如入学适应性调节、靠前减压、青春期健康讲座等活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促成学生良好的身心发展。
(三)接待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对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解决心里困扰;发现和鉴别出具有较为严重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向家长或监护人提出建议,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
(四)就心理有困惑的学生与班主任及时沟通,共同商讨援助方法,并向家长提供有关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咨询,与家长共同探索正确认识孩子心理特点、成长规律的教育策略。
同时,我校开展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我校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主要围绕①人格培养教育;②学习心理教育;③人际能力培养;④心理品质培养;⑤青春期心理教育;⑥行为习惯矫正;⑦情绪调控等方面进行,有效挺高了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培养了良好的心理意志品质,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

沈忠皓老师疏导学生
我校专职心理咨询师沈忠皓,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01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同年取得高级中学心理教育教师资格证,2014年于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参加工作,主要负责心理类学科教学,并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学校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7年11月进入玉溪衡水实验中学担任专职心理咨询师一职。

沈忠皓老师与学生互动
自我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及开展心理健康课以来,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一)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心理健康课,内容包括:①自我介绍,认识自我;②团结与信任活动课;③认识心理健康;④新学期开学收心辅导;⑤亲子关系教育;⑥友谊与爱情;⑦情绪调节;⑧呼吸调节及放松训练。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排查。
(三)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心理咨询室共接待来访学生120左右人次,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优化人际关系、规划学习生活、调节考试压力、缓解和促进亲子关系。在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时,及时向班主任和领导反映,并适时与家长沟通,对此类学生进行转介治疗。
(四)针对学生群体性及共性问题,开展了“坚持不懈 挑战自我”“团结拼搏 挑战自我”全年级性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与教科所教师及其它学校心理教师合作针对高中生学习适应性开展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团体心理辅导,与我校校医配合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五)将心理健康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开展了“从心理学角度读大学”的校本课,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辅以现代心理学理念,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
(六)严格按照红塔区教育局教科所的要求开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积极参与教育局组织的“青春健康”师资培训。
为了充分在我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我校心理健康相关工作,我校心理健康工作还需更进一步:
(一)完善心理咨询室功能;
(二)采取多元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团体治疗、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三)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媒体、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四)选举班级心理委员,并有针对性的培训心理委员,及时有效地反映班级学生心理情况;
(五)与校本课、班会课、团活课、社团、兴趣小组等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朋辈辅导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