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极其短暂,究竟该如何渡过?我想人生应该如玉,才能有如意人生。
玉温润美丽,有着迷人的光泽,对人有无限的魅力。它含蓄内敛,精光内藏。美玉经得住人长久的审视、赏玩。
玉最初都是被包裹在石壳之中,只有经过河水的冲刷打磨或者人工的琢磨,才会逐渐露出迷人的芯子和光泽。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只有经过不断的磨砺,才能修养心性,增强见识,逐渐成长为让人爱惜的人才。
玉不会因为人的喜恶而改变,人同样应该学习这种品质,好的品性要终生坚持,不必去管有没有人欣赏,更没必要去刻意改变自己,来迎合世俗的眼光。在官场之中,成功的秘诀就是投其所好,可是这秘诀也极易毁灭一个人,人要投其所好、要随大流很容易,要坚持美好的品性则很难。
美玉耐得住人们的赏玩,是由于它的厚重。人同样要变得丰富、厚重,做到不动如山,耐得住人们的推敲和检验。要纯就要纯正得像羊脂白玉一样,一尘不染,毫无瑕疵。
玉遇有缘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识得美玉,尤其是对于未经打磨的美玉原石。这才有了玉祖卞和三献和氏璧而被认为是顽石的故事,要不是卞和的坚持,也就不可能有后来价值连城的国宝和氏璧,我们应该为和氏璧感到庆幸,为它能遇到识它懂它的卞和,不然它将会被当成一块顽石被埋没。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那些有过人才华而又品性高洁的君子,不正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吗?只有遇到识货之人,才能让他们发出耀眼的光芒。不过这要靠机缘,可遇而不可求,不管能不能遇到识货之人,君子都要像美玉一样,不改变美丽的本质。“玉渡有缘人”,君子也应待时而动。即使是雕琢成形的玉器,也并不是谁都能欣赏,所谓“曲高和寡”是也。在古代,玉器的所有者都是士大夫以上的精英阶层,这一方面说明只有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有能力收藏美玉,另一方面说明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欣赏美玉。
玉有等级之分。同样是玉,却有不同的等级,从价钱而言,从几十元到几亿元不等,品质越优异的玉器价格越高,也越吸引人。人同样有这样的区别,从行为举止低俗到仪态端庄举止高雅,中间有若干级别,而这一切都靠一个人的不断修身养性,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些品行高洁一身正气的仁人君子,就像极品美玉一样,身上会散发出五彩缤纷的光泽,吸引人们去喜爱他们。
我相信文化也是一种基因,也会遗传。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爱玉用玉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做为他们的后人,我也深受这种玉文化的影响,爱玉的品质和美丽。在学校里就接触到了不少关于玉的词句,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葡萄美酒夜光杯”“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玉无故不离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守身如玉”“玉不琢不成器”“十五秦城易和氏璧”“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这些对玉的零散的、模糊的记忆就像基因被植入人体中一样,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被唤醒。第一次真实的接触玉是在结婚前选购婚礼用品时,但当时对玉却是一窍不通,后来才逐渐在电脑上系统地学习了解玉的知识,那是一门博大深厚的学问,目前我也只是刚刚入门。但仅仅只是个开头,我就被玉的美和品质吸引住了,我相信我这个人天生就特别爱美。郑板桥说自己宁可食无肉也不可居无竹,我宁愿食无肉,也不可居无玉。遗憾的是我没有钱,要想拥有美玉,除了一颗热爱之心,还得有钱,家人对我的这一举动也颇为不解,但我相信,一个男人一旦看准了决定了的事,是什么也阻止不了的。
我也相信“盛世兴美玉出”的道理,乱世社会,人们保命要紧,谁还有心思和精力去开采加工美玉呢?即使有美玉,也要深藏起来,不敢示人。如今是真正的太平盛世,世道太平,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有条件有知识来追求美玉等美好的事物,大街上佩玉的人群越来越多,这正好验证了“盛世兴美玉出”的话。
我爱玉,也要向玉学习,不断的修炼自身,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争取随着岁月的增长,身上的光泽也与日俱增,绝不混迹于顽石之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收藏一些美玉,我相信“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的道理。
人生如玉。生命就像一件精美的玉器,虽然精美却易碎,玉要轻拿轻放,生命也要小心呵护,生命经不起折腾,更不可用来糟践,生命甚至比一根苇草还要脆弱!在爱护好生命的前提下,才能不断提高生命的品质。
人生如玉,爱玉、识玉、懂玉,温润厚重如玉,才可能拥有如意人生!
注: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文/积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