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校多点 · 宜良校区 · 教师为主导 · 正文

最新新闻

“严、宽”并进——实现课堂主体的“双向奔赴”

和风温煦,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转眼之间,已在三尺讲台有半年有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这样说道“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从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投身教育工作,到产生迷茫,再到稍稍站稳讲台。伴随我的是一个让无数教育工作者终身思考的问题——如何从“教师”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我想“严、宽”并进,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让教育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应该就是我心中的答案。如果将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形容成“荆棘”,那么“荆棘背后的玫瑰”让人满怀期待。

612B3

“严”,出自“严师出高徒”。但“严”不是一味苛责,是合理恰当。“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从“教师”向“合格教师”,向“教书育人”迈进的第一步。对待“教书”要“严”。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缺一不可。“双向奔赴”是对两者关系的有效概括。“严”体现在教师专业知识水平要严格;对待课业要严谨;面对学生质疑要严肃。从更深层次的探究,是让课堂有“尊严”,是尊重教育。“尊严”是荆棘背后的第一朵玫瑰。


“宽”,出自“宽以待人”。但“宽”不是一味放纵,是适时酌情。“教书育人”,“育人”,培育德行兼备的人才是根本,是成长为“优秀教师”,向“教书育人”迈出的第二步。对待“育人”主体学生,要懂得宽容,以仁爱之心让教育成为有温度的教育。“宽容”是荆棘背后的第二朵玫瑰。“严、宽”并进,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而架起“严”与“宽”之间的桥梁,名为“沟通”。“沟通”是荆棘背后的第三朵玫瑰。

第一朵玫瑰——尊严

那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课堂,却足以让我面红耳赤。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来进行成语辨析,第一个成语“自怨自艾(ài)”。从我说出这句话到学生给予回应,现在想来应该有超出一分钟的空白。当时的我诧异于学生的“迟钝”,不曾想那是学生给予老师的尊严。下课铃响,前排同学叫住我,老师这个成语是不是应该读“自怨自艾(yì)”。这是我作为语文老师的羞愧,以至于大脑空白,脸色通红。回到办公室,我不知道下一节课该怎样让我的学生信服我的讲解。一股“愧疚感”和“负罪感”充斥着我的心神。专业素养不过关,对待课业不够严谨,基础成语出现知识性错误,对待课堂仅有的尊严是学生的“小心翼翼”。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真正的教育是从教育者的素质开始的”。


我不禁想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做?”。在传统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当学生在课堂出现错误时,无论是知识性错误还是纪律性非知识错误,迎接他的首先可能不是理解与尊重,而是苛责与质疑。甚至有的老师会不自觉放大学生犯的每一个错误。学生时代的我们对这样的话应该都不陌生“这个题你怎么能错呢?”“怎么又是你迟到了?”。那反过来如果是教师出现错误呢?尊重自己,尊重学生,尊重课堂,尊重教育。给予尊严,将尊重贯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孔子如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承认不足是尊重自己;接受质疑是尊重学生;改正失误是尊重课堂。在此之后,每每在一个知识点探究结束后,我总会问一句“哪位同学有补充意见?对这个问题点还有其他疑问吗?”。“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做毕生的准备”,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教育工作者的警言。而在毕生的准备中,要带好“尊严”。

第二朵玫瑰——宽容

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名同学,我们暂时把她称为小A同学。第一次月考后的小A同学空缺了整整一周的作业。如果以成绩来评判,她绝不是所谓的“差生”。如果以课堂来评判,她称得上是“捧场”。这成为了我们第一次正式谈话的契机——成绩分析。借成绩分析的名义,我向她询问其中的缘由,出乎意料的是在我平静温和的词句下,这个活泼外向的小姑娘“爆发了”,可以用嚎啕大哭来形容。其中夹杂着“老师,我不是故意的。”类似的道歉话语。等她平静下来,带着羞涩向我表达歉意。随后是逐渐打开心扉的沟通,我了解到她的“与众不同”,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她不自觉、不可控的出现情绪失控、莫名低落的状态,用心理学的专有词汇来说可以称为“躁郁症”。我以为的她的课桌上,漂亮装饰瓶是小姑娘热爱生活的表现,却不知道里面是一粒粒苦涩的药片。


显而易见,对待小A 同学这样的学生群体,我想我们应该给予宽容。宽容的不是课业,而是心灵。因材施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不同群体差异性的理解与宽容。直至今天,我仍旧保持和小A同学的相互理解,按时上交的作业,办公桌上偶尔出现的不知名糖果和熟悉笔迹的情绪小纸条。可能这就是宽容的力量,是换位思考的适时理解与宽容的力量。

第三朵玫瑰——沟通

从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不难看出,贯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是语言与语言的碰撞,是面对面的沟通,是敞开心扉的交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外貌可以模仿,而思维和心灵不可以。借助心与心的交流,将正向的精神思想传递给学生,才能让教育在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继续发挥作用。


“教育首先是人学”,而“育人先育心”。“正迁移”理论在语言层面同样适用。“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的力量。正向的语言能起激励人心的作用,对道德精神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传递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德行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你无法预料“荆棘”的数量,但你要相信“玫瑰”会盛开,而开在荆棘背后的玫瑰更加鲜艳。荆棘的背后远远不止三朵玫瑰,更多的美好随着时间到来。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为之一生奋斗的目标,教育不仅需要广度与深度,更需要温度。“身正为范,学高为师”,不忘教育初心,砥砺前行。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党育人,为国育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