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名同学,我们暂时把她称为小A同学。第一次月考后的小A同学空缺了整整一周的作业。如果以成绩来评判,她绝不是所谓的“差生”。如果以课堂来评判,她称得上是“捧场”。这成为了我们第一次正式谈话的契机——成绩分析。借成绩分析的名义,我向她询问其中的缘由,出乎意料的是在我平静温和的词句下,这个活泼外向的小姑娘“爆发了”,可以用嚎啕大哭来形容。其中夹杂着“老师,我不是故意的。”类似的道歉话语。等她平静下来,带着羞涩向我表达歉意。随后是逐渐打开心扉的沟通,我了解到她的“与众不同”,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她不自觉、不可控的出现情绪失控、莫名低落的状态,用心理学的专有词汇来说可以称为“躁郁症”。我以为的她的课桌上,漂亮装饰瓶是小姑娘热爱生活的表现,却不知道里面是一粒粒苦涩的药片。
显而易见,对待小A 同学这样的学生群体,我想我们应该给予宽容。宽容的不是课业,而是心灵。因材施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不同群体差异性的理解与宽容。直至今天,我仍旧保持和小A同学的相互理解,按时上交的作业,办公桌上偶尔出现的不知名糖果和熟悉笔迹的情绪小纸条。可能这就是宽容的力量,是换位思考的适时理解与宽容的力量。
第三朵玫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