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初中年级的学习工作日渐紧张,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刻苦奋斗,势必能取得长足的进步。而家长朋友们缺乏正确的指导,总是容易好心办坏事,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更进一步呢?衡实小编就带您走出误区,与孩子共同进步。

首先,家长在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三大心理状况。第一 过分敏感;家长关心孩子是好的,但事事都过分在意会给孩子带来困惑和苦恼,影响孩子的学业。如:怎么看你天天学习成绩还下降了,是不是装给我看?孩子跟某个异性同学接触频繁,关键时刻早恋了可怎么办?体育锻炼一会儿就觉得孩子怎么不学习又在玩? 第二 越俎代庖;家长看到孩子成绩上不去产生焦虑是正常的,但对孩子不信任,事事躬亲,时刻盯紧,甚至恨不得代孩子去考试会使自身陷入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中,产生自卑和厌倦心理,给孩子学习带来负面效应。第三 过分攀比;学习就有竞争,有了竞争就免不了有了比较,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比别人好是人之常情,但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条件水平,强行攀比不仅无法带来实际的益处,还会给孩子带来反感、巨大的压力和负罪感。

那么,家长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1.纠正意识。
家长应该明确:只要孩子在学习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实际能力,就是成功了。不要过分得将自己的高期望值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家长有压力,孩子心里的担子不比你少,因此将自己的压力无形中加给孩子是极为错误的做法。家长在备考中要做的是:充分的后勤保障,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家庭成为孩子快乐的引擎,帮助孩子调适压力。家长要想在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摆正心态和位置。

2.尊重现状。
这就包含了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情况,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成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和应对能力。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现有的成绩和水平制定切实的目标,不可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给孩子增添压力。在学习过程中,成绩的波动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前提下,疏导和鼓励孩子,一味的压制性批评会挫败孩子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家长想改变“局外人”的身份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有效的学习计划,在阶段性考试后共同分析总结,对学习计划进行调整与修改。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拔苗助长是大忌。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打下高效学习、提高成绩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