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校多点 · 滇池本部 · 学校动态 · 正文

最新新闻

德育丨林霖:浅谈用爱心塑造爱心

德育丨林霖:浅谈用爱心塑造爱心


浅谈用爱心塑造爱心

文 / 林霖

现在老听说学生打老师,老师虐待学生的事件。教师与学生有代沟,学生与教师心灵疏远。什么问题导致呢?我认为是平等问题,就是这个。

自古以来,就有“一生为师,三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的高高在上,而老师也就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安享着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学生的顶礼膜拜,容不得学生任何的不尊和挑衅。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老师的困惑越来越多:现在是怎么了?怎么学生都变成这样了,怎么教了几十年越来越不会当老师了,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很多老师的脑海萦绕过,深思之余,我们是否有了答案呢?我们该如何处好新时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已茁壮成长起来,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他们是温室里的花草,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别说百炼成钢,连坚强的躯体都没有。面对如此学生,你还是急风暴雨直言呵斥,他能受的了么?受不了,当然要顶撞。顶撞了,就会造成更大的冲突。如此这般,师生关系的紧张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现代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架子,以平等心待学生。

举个例子:小卢是我们班的学生,存在严重的拖延症,一周上课下来迟到不下5次,作业每每迟交,总是让科任老师头疼。刚开始我对他也有点误解,我觉得是原来在家里惯的臭毛病。多次批评无果,有一次还产生了剧烈冲突,他觉的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就一顿劈头盖脸的教训,实在是受不了。我呢又觉的他经常迟到,已经让人忍无可忍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一直搁置着好长时间。后来无意中听到“润爱无声”这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于是试着跟他像朋友一样相处。班级里规定每天早上6:40到教室,我每天早上6:15去喊醒这个起床困难户,同时,又及时得买了一个闹钟给他。平时在学习上进行多鼓励,发现这家伙越鼓励越有学习劲儿。一段时间下来,拖延症这个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其实,现在的学生很不易,时代的要求,将来生存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已经剥夺了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诸如爱好,个性,玩耍等等,他们柔嫩的双肩撑起很多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重担。他们焦躁,苦闷,心力交瘁,少年老成看破红尘,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走上轻生的极端……当然,这并不都是老师的错。但老师如果以自己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主动的充当他们的发泄对象,倾吐对象,充当压力与摩擦的润滑油,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会大大的改观?所以,老师要爱学生。

我爱他们吗?有时候我扪心自问,这是一种什么感受,自己是一个没有孩子的老师,还没成家,就要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吗?接触久了,发现二者丝毫没有冲突。对于刚刚毕业参加教师工作的老师们来说,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更加容易建立。我们发挥自己年轻人的活力,去引领学生,引导学生,跟他们私下做朋友,读懂他们的感受,明白的他们的情绪,这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学生是一块璞玉,我们需要仔细陪伴着他们,用心里最温暖的行动和语言来让他们成人成才。

特别是初中学生,十四五的年龄,正处于一个叛逆期 ,青春的萌动,使他们处于焦躁不安,稍触即发的阶段,如果他们遇到一个视他们为朋友,对他们平等相待,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疾苦的老师,他们是否会少出许多问题,少走许多弯路,在求学路途中,心情是否会更舒畅,效果是否会更佳,成材率是否会更高?“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难道他们会不铭记心间?所以学生在校即使有万般压力,老师都应该成为减压阀,而不应成为压力器。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间,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是老师,我们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是健康的人格。产品坏了,还能回炉,如果一批人,乃至于一代人在你手里毁了,我们怎么挽回这个损失?我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就选择了这一责任,我们责无旁贷。要不人们会把“红烛”“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些崇高而伟大的称号送给我们?要想不误人子弟,业务精良,驾熟就轻固然重要。但用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去影响他们,引他们沿健康之路成长,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说,会教课的老师,并不算一个优秀的老师,能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让学生热爱的老师才是优秀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