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伊始,我就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上个学期在20班的教学模式肯定不能沿用,只能以24班学生的学情为主,制定更为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个月下来,已有明显成效,并在第一次调研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再也没有比学生进步更能让人开心和喜悦的事情了。
在此将一些细致的工作罗列如下,并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一,课堂环节的调整。在24班的每一节语文课我都把课前五分钟用来做一个简短的学习成果验收,这个验收环节以提问方式进行,对上一节课的所学内容及语文学科一些基础的知识点进行反复提问,重要的点还要进行变式二次提问。从开学的几乎无人能回答到现在的基本三分之二的学生能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也有了明显的成就感,参与度大幅上升。
第二,课堂问题的调整。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调整问题难易程度。同样的课堂问题,在24班提问之前,我会做一个详细的铺垫,给出问题之后,我也会不断给学生提示,引导他们最终自己得出问题答案。得出答案以后,我也会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虽然课堂节奏较慢,但是学生能够在锻炼思维的同时收获成就感,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第三,课后作业的调整。首先是基础部分,例如字词、背诵、默写,根据24班学习情况提高作业量,这也利于他们夯实基础;其次是阅读提升部分,对做题慢的学习减少习题量,每节晚自习的作业量大约是15~20个阅读题目不等。我反对搞题海战术,尤其是语文学科,如果每个题目都比较精致,那么一定量的训练就能达到目的,如果题量太大,就会产生乱做、抄袭甚至空题,所以定量的训练是很重要的,过犹不及。
第四,语文素养的培养。安静的深阅读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很重要;除此之外,每周的周记是很必要的,不管内容如何,保持不间断即可,老师对周记做认真详细的批阅,再做重点讲解,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教无定法,我认为教学的中心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弱势,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