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 民生周刊》(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2015年第5期)
并不是衡中模式不应该被批判,而是说,应该在批判的时候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公允、多一些建设性。
作为河北省乃至华北地区的一所超级中学,这些年来,衡水中学每每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目前舆论对于所谓的“衡中模式”主要还是质疑与批判,比如今年年初的《中国青年报》就发布数据,称“七成网友不认可衡水中学模式,认为其通过封闭管理和量化考核的手段,已经成为一座‘高考工厂’”。
细察“衡中批判”的很多意见,总觉得有些高蹈,有些过于情绪化,而缺乏从现实出发的理性。我接触到的一些人,“骂”起衡中来滔滔不绝,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将自家孩子送进衡中。这样的言行分裂不排除有不得已之处,却也照见了这个时代公共发言的草率和急躁。
比如,有论者认为“衡中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什么扼杀少年天性、剥夺学生想象力、固化思维云云。这样的指责确属实情,教育生态的畸变由来已久,并非今天才有。诸如分数第一、“一刀切”的圈养模式、与社会实际的疏离乃至教育内容的僵化刻板,都是畸变的表征,但这些从幼儿园一直到研究生院不断被强化的病症,能都怪到衡中头上吗?
又如,有论者指责衡中的“掐尖”行为是“杀鸡取卵”。诚然,眼下名声在外的衡中一个指标难求,能够吸引全省优秀初中毕业生也是实情。但问题是,我们不仅要看到衡中现在的江湖地位,也要看到衡中是如何取得这种江湖地位的,人家那是脚踏实地办起来的。国内有多少中学,要硬件有硬件,要师资有师资,结果却越办越烂。
都是从事教书育人的师者、校长、教育行政主管领导,为什么在教学管理上差距如此之大?那些口口声声倡导素质教育的中学校长们,面对严肃活泼的衡中,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究竟有没有做到位?如果一所地方中学做到了“一本上线率86.6%,二本上线率99.3%”,却被指责“杀鸡取卵”,而那些坦然自若误人子弟的垃圾中学又是在做什么?
说到衡中学生的辛苦,好像很多人都有话说,什么早上5点半起床,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事实上,放眼望去,哪个高中学生不辛苦?哪个不是每天以超长学习时间来换取分数?至少,衡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还能够用时间和精力换来理想的大学。说到底,学生负担重根源并不是因为衡中的存在,而是因为时下的高考制度就是这样的一种强制约束。
还有人谈到衡中的毕业生多没有什么出息,并转发“衡中的同学听懂了没有”这样的段子。这同样似是而非。其一,缺乏定量分析的定性判断并不靠谱,不过是以偏概全的一团情绪。其二,什么才是真正的出息?衡水中学多年来托举起当地一大批农家子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社会流动,果真一钱不值?
并不是衡中模式不应该被批判,而是说,应该在批判的时候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公允、多一些建设性。既不能求全责备,将一点小问题无限放大,甚至扣上一顶顶大帽子;也不能随意拔高,以抓典型的做法,开批斗会,套用一些高蹈的理论,将中国长期以来僵化刻板的教育管理责任转嫁给一所中学。暴戾的批判很容易,可路在何方却并不简单。
原文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mszk/html/2015-03/09/content_1541501.htm